欢迎来到成都德语培训机构!
  • 报名热线:00000000000
  • 移动版
   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直达手机版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赵老师
  • 电话:00000000000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德福考试技巧和心得体会
新闻中心
德福考试技巧和心得体会
发布时间:2022-05-18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96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据德国 Hagen 德福考试院的负责人 Althaus 先生介绍,中国虽然是最大的考试中心,但是考试总成绩并不理想,尤 其是和欧洲考区相比,成绩差距较大。德福考试院将德福成绩分为高,中,低三档,高档为四项考试成绩全在 4 分 以上者,也就是所有德国大学都认可的德语水平入学成绩,4 X 4, 这部分考生比例在全中国只占到 10%到 15%。 中档成绩是四项考试成绩全在 3 分以上者,但至少有一项成绩低于 4 分,这部分考生比例在全中国占到 40%到 50%,低档成绩是四项中一项不过者,这部分考生比例在全中国也占到了 30%到 40%。而欧洲考区高档成绩可以 占到 40%左右,而在同为亚洲考区的韩国和土耳其,高档成绩的比例还要低于中国。这当然和大的语言环境有关, 欧洲语言相似度高,而亚洲语言和德语相差较大,但是不是这就是根本原因呢?也不能这么说。因为据我所知,有 不少德语系大四的学生,在用了将近四年时间学了专业德语之后,考试成绩竟然是 3 个 3 分,1 个 4 分,这比很多 只学了半年就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还要低,这样的成绩应该不是德语水平的问题,而是在准备考试和应对考试上出 了问题。那么应该如何准备德福考试呢?特别是在考试临近的时候。首先,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德语基础知识是否 扎实到位。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 1. 语法知识:参加德福考试之前应该把德语的基础语法知识学完,如:主动态、被动态;各种从句;不定式结构; 分词结构、关系从句;第一虚拟式、第二虚拟式;从句和介词结构的转换等等。很多同学有疑问,德福考试不 是不考语法吗?这些不都是语法考试的内容吗?不错,德福考试是没有语法考试的专项内容,但是德福考试的 每一项都涉及到了语法知识,而且有些内容,比如虚拟式的形式就是很多判断正误题目的出题点,我们知道, 德福考试的听力题和阅读题中都有“判断正误”的题型,所以如果完全不知道虚拟式的形式,对做判断题是有 障碍的。再比如德福考试的写作项中都有大量的文字描述,这些内容是考试的限定框架,但是写作考题规定, 不允许照抄原文,也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,那么对题目中许多内容就需要改写,而这些改写的基本功里, 最快最简洁的方式就是语法中我们曾学过的主动态,被动态;“名词化”,“动词化”等等的改写形式。何况写 作还要求要有多种表达形式,从句,不定式,分词结构等等。所以这里讲的要先掌握语法知识是指的会活学活 用,会写会说会理解。虽然说在评定成绩的时候,内容的比重要多过语法的权重,但是基本语法正确是最基本 的要求啊!听过很多同学在练习口语的时候,经常一张嘴就是“ich könne”, “ich wolle”等等,这样的句子,即使 内容再好,恐怕口语评定最多也只能得个 3 分了。是否有类似英语“红宝书”的德语词汇书呢? 我建议阅读新闻,各种德语杂志,德语网站,重点阅读主题:科学技术,媒体热点,大学生活,阅读词汇量:6000-8000, 听力:2000-3000,写作:2000,口语:1000 。 第一篇阅读技巧 一、通读 10 道题,划下重要信息。特别注意 “谁”,“要做什么”,“对什么感兴趣”。 二、读第一篇短文。特别注意标题,然后按 W-Fragen 划下“信号词” ,快速地与题目中被划出的信息 对比,做出选择。即便不十分确定,也把选项写在题后,标记问号(?)。然后继续读下面的短文。 三、全部题答完后,返回来处理带(?)的题。 之后再检查一遍,确认所有题都答完。 1.阅读:阅读部分的时间(包括填答题卡的时间)为 60 分钟,共有 3 部分,第一项是 3 级题,要求 10 分钟 完成,这项的测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在德国大学检索文献的能力,共有 10 个标题,八篇短文,除去例题中给出的 一个选项,考生要确定 7 篇短文的内容,并找出不存在的 3 个标题。如果未经过训练,很多考生经常在第一篇 就花了 20 分钟,错误率还很高。其实这一篇的关键是找对对应词,而且应该在短文的题目或第一行中就确定下 来,如果寻找的对应项是书籍或者报告,那么这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书或者报告的题目,通常通过题目就能判断 出很多选项,这时候就不需要再阅读短文内容了,能节省很多时间。而对于题目要求特别多的选项要特别注意, 比如有的 Titel 中提到了四项要求,那么必须是这四项要求在短文中都得到了满足,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,而不 是只满足一到二项要求,所以这种选项很可能是没有对应项的,应该选“I”。